高分榜單
HIGH SCORE
GRE

「Leo 李」GRE考取326高分!

考生姓名:Leo 李
考生身份:全職考生
學校及科系: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
英文背景:學測14級分,TOEFL 110
考試地點:一戰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
考試成績:一戰V161 Q165 AW3.5 總分:326分 
考試日期:2017/10/13
備考教材:字神上課講義、真經、考滿分真經
 
【心得/各科準備方式】
【字彙】
我採用字源推想的方法背兩本字彙真經。字源推想就是記住每個字的字源,按照真經對每個字的解釋逐步推斷出欲背之字的意思,從字源到推想的各個環節。以這種記憶聯想的方式背單字。
這個方法可能產生的問題有兩個:
1. 背起來耗時,因為除了背單字的意思,還要背字源以及字源的演變。實際應用時也會較耗時,因為在文章中看到單字之後,要從字源開始聯想然後才推求出字的意思。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不斷背誦之後,力求能反射性的記起單字的意思。除了對每個字的字源推想熟悉,在過程中也可以要求自己在第三、四輪的背誦中首先反射出字的意思,記不起來才以字源推想的方式來記。然而遇到沒法條件反射出字義的單字,字源推想通常也記不起來。字源推想這個方法的目的是讓我在背完全陌生的單字時,有理據可以記誦單字的意思,終極目標仍是記起單字字義。遇到無法條件反射字義的單字,是因為對於支持那個單字字義的理據不夠熟悉,所以需要以字源推想的方法熟悉字義的理據。這時要做的是加強字源與單字字義之間的連結,使日後能條件反射出單字字義。而在達到記住單字字義的終極目的之後,就不必執著於字源推想了。
2. 遇到多字同源的單字時要花更多心思去背單字。比如很多以st-為字源的單字,同一字源,卻分化出許多不同字義,這會造成在推求時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推求的問題。這時字源的功用只是給予我們一個字義的大致方向,使字源在幫助記誦的效力減低了。而解決辦法就是勤加背誦而已。
 
【填空】
填空是我花最多心力的項目,我致力於找出填空出題的法度。所謂法度指的是正負判斷的原則。老師在課堂上傳授了正負判斷的方法,那麼我為什麼還要花心力去找尋別的原則呢?因為可能是我愚鈍的緣故,有時候我不太能領會哪些字之所以為正、哪些字之所以為負。因此我想找出一個讓我自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字是正、有些字是負的判斷依據。以下是我與在字神同學討論過後歸納出的原則。我以語法、語意的作為思考的切入點,歸納出兩個核心原則以及由其衍伸出的三個應用原則。這些原則應該會是普適的,但是也可能因為一些盲點而只適合我個人而已。
兩個核心原則(以問句呈現):
1. Agent 行使的是什麼action?
2. 修飾語修飾誰?
這兩個問題之所以可以成為核心原則,是因為一個句子的正負要根據S, V, O的正負組合來判斷,而語法上agent 為正,則其行使的action為正,除非agent 與 action間有一個副詞修飾動詞表達轉折。有時候無法單從S, V, O判斷其正負,這時玄機就藏在修飾語中。如果修飾語為負,則被修飾語亦為負。由於這兩個問題可以協助思考S, V, O的正負,它們因此成為核心原則。
三個應用原則:
1. S, V 皆為負,句子正負不轉折。
Ex: 壞人+殺+人,不能負負得正。因為有一個人死掉了,常識上這是壞事。
2. V, O 皆為負,句子正負要轉折。
Ex: 人+殺+壞人,可以負負得正。因為壞人死掉了,常識上這是好事。
3. S, O 皆為負,句子正負不轉折。
Ex: 壞人+救+壞人,不能負負得正。壞人被救了,常識上這是壞事。
單舉例子恐怕不夠有說服力,以下將加以解釋。如果一個S+V+O架構的句子可以表示一個事件,那麼這個事件的好壞,便在於在這個事件中的正面或負面的存在者的存在,是否被延續或者取消。動詞的功能在於肯定(正的動詞)或否定(負的動詞)一個正或負的受詞。因此上面說的負負得正,事實上指的是動詞、受詞皆為負時,這個負面狀態的受詞的存在被表負的動詞取消。
主詞的正負並不直接干涉句子的正負。主詞的意義在於協助我們判斷動詞的正負。因為至少在GRE的英語邏輯中,一個以正面狀態存在的主詞行使的應該是一個正面的動詞,比如「好人+救+人」。為什麼不能「好人+殺+人」呢?當然可以,可是當我們同時面對這兩個句子的時候,會產生不同的感覺。讀到「好人+救+人」時,因為這個句子符合我們對於常識中的好人的想像,因此會順順的讀過去。讀到「好人+殺+人」時,由於常識中好人通常不殺人,我們會期待一個對於這個句子解釋,說明基於什麼理由好人要殺人。但我們不會期待一個句子去解釋好人為什麼要救人。這種期待下個句子來解釋的心理,在語法上相應呈現為在「好人+殺+人」的句子本身要加一個負詞來表達主詞與動詞之間的轉變。句子會變成「好人+居然殺+人」,以「居然」這個副詞修飾動詞表示主詞與動詞之間的正負轉變。
對上面的論述做一個小結。一個句子的正負看的是動詞與受詞的組合,但動詞的正負看的是主詞。
但當動詞是Be動詞時,情況就不太一樣了。Be動詞實際上是有意義的,它表示的是「存在」的意思,而BeV之後的SC表示的是「存在狀態」。存在狀態可以被名詞或形容詞表示,比如蘋果以紅(形容詞)的狀態存在,或者我是以男生(名詞)這個狀態存在。所以S, BeV, SC的架構表示的是「主詞以什麼樣的存在狀態存在」。上述的三個應用原則在此並不完全適用,因為它們是根據S, V, O的架構來設想的。可是句子的正負判斷原理仍然相同。我們只需要知道主詞是以正面或負面的存在狀態存在即可。比如“The bad guy is actually good.”壞人+事實上+是+好的。
被動語態的agent並非主詞,此時句子的正負判斷也較不適合使用上述的三種應用原則。本質上被動語態的句子架構與S+ BeV+ SC相同,因此正負判斷的原理與動詞是BeV時相同,轉為被動的動詞其實是分詞作補語描述主詞的存在狀態。比如“He is killed by me.”句子的主詞是“He”,可是agent是“me”,被做副詞修飾killed的介係詞片語帶出。以beV的句構來考量時,“He”是以“killed”的負面狀態存在,因此句子為負。要轉成Agent + V + O的架構來思考也不是不行,上面那個句子可以轉成“I kill him.”,“kill”取消了中性的“Him”的存在,因此整個句子為負。但這樣做比較慢,在句子架構複雜時會昏頭。
那麼加入“not”又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在邏輯語言中表否定的“-”是直接加在句首的,表示的是對整個句子的否定。所以如果依照上述的判斷原則做出了一個句子是負的判斷,“not”使整個句子由負轉正。
接著論述句與句之間的關係。最常見的是"although", "however"這類詞表示前後句子間的轉折,但有時候在沒有這些表轉折的副詞時,前後句亦須正負轉變。玄機在於句子的Agent不同。我曾經遇到一題是前後兩句的主詞是反義詞,連帶影響各自的動詞,導致前句為正、後句為負,可是中間沒有轉折詞的情況:
S1(+) +V1(+) + O1(中). S2(-) + V2(-) + O2(中).
               (+) (-)
那題的題目我忘記了,不過空格是出在第二句。因為前後agent是反義詞,使後句的空格應該選負號字而非正號字。
有時考點是出在代名詞。代名詞必定是指代一個先前曾經出現過的名詞,當前一個句子結構十分複雜而出現許多名詞時,便會分不清這個代名詞指涉的是什麼。若錯解代名詞所指代的名詞,有可能產生它指涉的應該是一個正號字,而我們卻把它理解成負號字的情況,這便會影響我們對於代名詞所在的句子的正負判斷。老師在課堂曾反覆提及代名詞若無例外通常是主詞對主詞,這個原則可以解決大部分GRE填空代名詞所產生的問題。最難的是要靠語意理解代名詞的指涉對象,不過這種題目不多,印象中有關Jane Austin的一題填空有這種難度。
以下是補充說明。上文都是以殺、好、壞這些極端的強詞來在歸納原則,這是為了簡化情況。很多時候GRE的題目是沒有這麼明顯的強詞的,或者詞本身無法直覺地說它是正或負。因此正負常常是自己設定的,我們設定正負並不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些被設定的詞真的是正或負的。正負只是一種運算符號,方便我們思考句與句之間的語義轉折而已。
另外,我以中文為例主要是方便行文。上面的例子轉換成英文,原則仍可通用。因為英文不是母語,所以我的思考仍是以中文為基底再轉換成英文,此文就直接以中文敘述我的思考過程。因為中文沒有BeV,所以論述到那部分時使用英文。
另外一點是GRE的句子的S, V, O更常是中性字,中性字的情況可以視同正號字。比如一個正面狀態存在者被取消是壞事,一個中性狀態存在者的狀態被取消同樣是壞事。而中性狀態存在者做agent時或許接正或負的動詞,這也是在做題時常常會遇到的麻煩。這種時候主要根據句子的受詞所表示的存在者的存在是被延續或取消來判斷句子的正負。
有時S, V, O本身是中性字,修飾語賦予它們正或負的性質。比如「壞人」這個詞組,「人」是中性字,但因為「壞」這個修飾語使得我們把「壞人」這個詞組理解為負面狀態存在者。解析修飾語其實就是康老師在文法課提到的「畫括括」。剛開始解析時一定漫無頭緒,但這個功夫對於語意理解、閱讀速度、寫作都會有幫助。下苦功畫括括目的不是要讓自己在閱讀時對每個句子都畫括括,而是藉由畫括括理解英文的文句結構,重點抓出每個句子的S, V, O,訓練自己在閱讀時先讀S, V, O,迅速理解大致句意,然後再去看修飾語補充了什麼意思。
但是後來我發覺這些原則在實際應用時未必好用。理由是做題時間有限,有時以語感答題會快得多。不過訓練可以加快對句子的正負判斷的速度。另一理由是只有難題才有需要用上這些原則。另一理由選項遇到不會的單字,即使會使用這些原則也是枉然。我考試時由衷覺得分析出這些原則不如外掛字典般的字彙量實在。
為避免太過抽象,最後以實際題目來應用這些原則。手邊正好是第五冊真經,因此就以第一題為例。
It is one of the most durable and familiar forms of lament(-))) (in the history of jorn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uthor identifies some golden age, [one just now dissolving(-) in the reviewing mirror]; recounts the path of___; and then prescribes an amendment(+) of behavior) (in order to ___.
1. 因為lament為負,所以所修飾的forms為負,所以“of the most...”所修飾的one為負,所以it為負。所以“it is...”整個句子為負。
2. “One just...”同位語因dissolving所以為負,所以同位語所修飾的golden age為負。
3. The有限定意味,所以指涉的是行文者與閱文者共知的某個在前文曾出現過的名詞,所以the path指涉到前面的dissolving golden age,所以the path為負,所以後面接的of介片修飾語為負。所以空格為負
4. An為不定冠詞,所以不指涉前面出現的名詞,配合語意,知amendment為正,“in order to”修飾語表prescribe an amendment的目的,所以為正。所以空格為正。
 
【閱讀】
我認為閱讀的難度相對填空要低,因為一篇文章總會有足夠的提示指引出答案。一開始練閱讀首先遇到「讀過卻不知道文章在說什麼」的困難。我習慣以問問題作為思考的切入點來打破困境。文章總有結構,在形式上必然是從字連珠成句,句串聯成段,段相續為文,而理解時卻是要由掌握段意開始,知其大意,對細節的理解便可八九不離十。所以我會先問這段主要在說什麼(問段落大意)?接著問這段的目的是什麼(問段落與其他段落之間的關係)。為了理解段意,因此要進一步了解句意。艾老師在課堂上反覆提及要以句為單位來閱讀,說的就是要理解這句表達的是什麼意義,這一句和前後句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而要快速理解一句的意義,莫過於先抓出S, V, O。這樣梳理過一遍,再試著以一句話說明這一段的文意,就可以掌握段落大意了,又因為段落文意是從對句意的理解建構出來的,對文句細節總會有點印象,在答題時就可以快速定位找答案。
那麼這種梳理功夫會耗時間嗎?我覺得耗時可以藉由訓練而減少,至少考試時我三個V都可以做完(正確率是另一回事了)。
接著是文類問題。Critique類文章要點在於抓出不同觀點的能力。有時會有轉折詞提示,難一點的則無。這就涉及理解段落或文句功能的能力,亦即明白這個段落或文句和其他段落或文句的關係的能力。這裡說明一下為什麼文章單位的功能和文章單位間的關係在這裡可以是相同的一件事。如果一個東西有功能,代表它有工具價值,是達成某一個相較之下更終極的目的的手段。所以要知道一個東西具有什麼工具價值,就要同時知道這個東西可以達成什麼目的。因此要理解某個文句的功能,必須要知道這個文句的寫作目的,而這個文句的寫作目的不會是寫這個文句本身,必定是其他文句,比如要說明或補充其他文句。因此理解文句功能會涉及文句之間的關係。這個能力在解讀Exposition類的文章也適用。
接著是文章題材問題。因為個人背景是文科,所以比較喜歡做文學類的閱讀題。個人認為題材不應該是阻礙做題的主要因素。文學類的閱讀題比較困難主要是因為文句結構通常複雜,並且論述的次序不像科學類的文章工整。歸根結柢還是要讀懂文章意義,而理解文章意義和對某個題材熟不熟並沒有必然關係,因為我可以因為對某個題材熟而瞄過文章就知道文章大意,可是我事實上並沒有真的透過文章去理解文章想表達的意思。
 
【計量】
我計量準備的少,因為想申請的科系重點不是計量分數。我的準備方式是做計量的課本和回家作業以及考滿分的150真題。
 
【邏輯】
因為GRE邏輯最多三題,所以我投資的時間也很少。準備方式是邏輯課的講義、閱讀真經以及考滿分的真經。我的準備因此不夠充分,因為考試會遇到完全沒碰過的類型。
 
【寫作】
issue我的準備方向是盡可能多練寫作的題目。我先歸類152題的題目,把相同或相近的視為一題,從六種題目類型挑出想練的一種如此練習。不過因為沒能每天寫一篇issue,所以最終沒把所有題目練完。
我仿照GRE閱讀的文章形式嘗試一段只寫四句,目的是訓練自己不寫廢話,讓每句都承載特定功能。我自己架構的理想寫作格式的一段是點出題目的預設立場。第二段論述為什麼會有這個預設立場以及這個預設立場錯誤的原因,第三段試著以第二段的原因進一步發展出另一個錯誤的原因,第四段寫讓步段,第五段寫因為預設立場有瑕疵使題目論點的效度必須被縮限。我主要練習的是因果鏈的寫作發展手法。舉例以及比較的發展手法會自然用上,所以沒刻意練習。我也試著練習批判的三種方法點出題目的預設立場,不過還不夠熟悉。
這種寫作策略不適用無從批評的題目,所以考試時我issue改了又改,沒有寫完。
Argument練的不多,只練習威廉老師上課講義的題目。Btw,我覺得助教給的寫作建議很有幫助。這是一個值得使用的資源。我訓練自己因果鏈的寫作發展能力的動機正是因為被助教批評我的邏輯不好。
 
【GRE真經心得分享】
我藉真經準備各科。因為題目夠難,所以不足之處才能浮現,我才有機會補足修正。對英文不好的我來說真經很必要。另外,我中了兩篇短篇閱讀,大概節省了四分鐘的時間,這在考試時可以給我喘一口氣的感覺。
 
【讀書計畫】
因為檢討以及思考很花時間,且我認為思考出一個答案比照著計劃走重要,所以只有一開始背單字有粗略的讀書計畫。我各科的準備並不是有次序的前一個月背單字,後一個月做填空閱讀,考試前幾個禮拜再準備數學,比較偏向齊頭並進,因為有時候準備別的科目反有助於理解另一個科目,比如背單字不拘泥於單純的刷字彙真經,而是從填空、閱讀來輔助背單字。另一理由是不是認得所有單字就可以讀懂文章,文意理解的能力和單字量一樣需要時間培養,數學概念需要時間逐步理解,寫作策略也需要時間摸索。
 
【考試當天情況&考場回報】
考場:
這次考試是坐在靠近前門的那一排的中間,兩邊都有人,跟上次托福是坐在一排最邊的位置相比顯得逼仄許多。幸好不用考口說,因此沒有什麼干擾問題。比起門開開關關、人進進出出踩在塑膠地板的嘎吱聲,填空看到沒看過的字或許才會造成真正的干擾。
考題:
作文issue的題目是做有冒險性的行為前是否需要審慎考慮。因為採用之前訓練的寫作策略,所以批評幾乎無從下手,只想到作此類行為之前的時間沒有餘裕考慮的理由。有心者可以若有興趣可以練練看這類冠冕堂皇的題目。
當天考試是VQVQV的順序。前兩個V都有一篇長篇閱讀。個人認為第一個V更難,因為填空題的選項有很多單字都沒見過(還有一小部分是背過忘了)。第二個V的填空單字就顯得和藹可親了。第二個V的長篇閱讀,四題中有三題全出在某一段,因為艾老師建議過不需要整篇文章讀完,所以沒有浪費太多時間在閱讀其他段落上。三個V的邏輯題自覺應該都做錯了。第一個V的邏輯題是Assumption題。第二個V的邏輯題印象很深刻,因為只有一個三段論。各個選項的句子與題目沒關聯,反而是「推論誤把必要條件當作充分條件」之類的論述。第三個V的邏輯題感覺題目不完整,因為讀起來只是在敘述一件事。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考試當天做V的過程是心情一路往下盪,因為那時感覺三個V一次比一次簡單。進到第二個V的時候猶覺還能奮力一搏,到最後一個V在往後跳題的時候看到甚至沒有一篇長篇,我當時暗忖大概沒指望了,只是盡義務把考試考完。沒想到出分V竟然有161。我處事的自我修養顯待加強。
當天考試越到後來體力越會不支,思考變得越來越鈍,思緒像糨糊。這是因為在準備GRE時除了考試前的星期三在字神做過一次模擬考,除此之外沒有練過整個考試的流程,所以不習慣長時間集中精力的做題。加上我大多是練紙本或考滿分的真題,沒有各類型題目串聯起來練,即使有計時,和真實考試有落差。備考托福時因為可以在考滿分練習TPO,考試時的體力就比較能負荷。有心者備考時可以把體力因素計入考量。
 
【成績單】